扫码手机阅读

死后千年,我成了国运之神

作者:倚剑醉晚风 | 分类:玄幻 | 字数:56.3万

第47章 民心可用

书名:死后千年,我成了国运之神 作者:倚剑醉晚风 字数:2714 更新时间:2025-05-06 09:35:15

三月初九,谷雨。

阳春三月,当正当是开垦耕地的农忙时节。

整个咸州,却因百年难遇的大旱,田地荒芜。

既然无法务农,受到赈济的劳动力也被解放出来,开始着手于汉国的各项建设。

不同于以往服劳役时的哀声载道,在村正的组织下,百姓们都显得极为积极。

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

天下百姓,便是如此朴素。

在安排好家中事情过后,刘三郎在父亲刘老汉的千叮万嘱下,与村里的十几个壮汉,一同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。

村正昨日带来消息,朝廷征发劳役。

刘家村之人,被调派到了京城,说是开挖水库。

与往常不同,此次劳役,一切开支,将由朝廷负责。

这种事情,莫说是在汉国,这是大汉千年来也没有过的好事。

不论劳役还是戎兵役,对于百姓来说,都是如上税一般必须履行的义务。

而除了正式服役期间,往来履行服役的开支,需得青壮自行负责。

若不服役,当以逃役罪论处。

逃役罪,等同于逃兵,最终的结果,便是罚做奴隶。

想要摆脱每年的服役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获得爵位。

这不光是在大汉,整个天下,皆是如此。

若是成了士大夫,这些服役,自然也就没有了。

刘家村,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村,户不过二十。

村里大多都是老弱,青壮并无多少,此次村中摊派十人,最后一同响应劳役的,竟有十五人。

国家有难,大家当共赴之!

由于此次赈济,百姓们对大汉的归属感,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。

刘家村人,亦是如此。

例如那王家二郎,本抽丁没有抽到他,却被自家婆娘一脚踢出家门。

“田间又无活可干,圣君如此体恤我等百姓,大丈夫当思报国!”

后半句是村里一教书先生所说,被村民们牢记于心。

如今大汉暂不募兵,我等丈夫,便出把力气,为圣君做点什么。

更何况,那村正说了,那水库沟渠也好,各县城墙也罢,修来终究能够恩泽到他们。

有了水库沟渠,便可旱涝保收,有了那坚固城墙,便可抵御外敌,护我家园。

刘三郎和王二郎二人,在刘家村青壮中,颇有声望,于是理所应当地成了领头。

十年来,尽管有乌桓人威胁,但作为朝廷“弃民”,很久没有服过劳役的刘家村汉子们,还是第一次走这么远的地方。

“三郎,你看前面有一伙儿人。”

出刘家村十五里地,天渐渐黑了下来,刘三郎准备找个过夜的地方,让大伙休息。

天色灰蒙间,王二郎皱着眼睛,却是发现了一伙人。

刘三郎感叹一声这家伙的眼力真好,这么晚了还能看那么远,随后让大家戒备起来。

不曾想那伙人似乎是发现了他们,像这边靠了过来。

“三郎,不会是遇见贼寇了吧?”王二郎有些担忧地问道。

闻言,刘三郎摇摇头:“兴许不是,贼寇也看不起咱们那点东西。”

这话说出来刘三郎自己都不信,这年头连一碗饭都要抢,更何况他们身上带着好几日的干粮。

若不是圣君赈济,他和村里的几个汉子,都打算纠集起来,行那盗匪之事。

“前方不知是哪里来的朋友?在下支县刘三,奉朝廷号令,前往京畿服役。”

刘三郎见那帮人没有停下来的意思,连忙喊了一句。

看起来那边人要少一些,就算打起来自己这边也不会吃亏。

能避免打起来,总是好的。

听到刘三郎喊话,那几人停了下来。

却听一人回话道:“兄弟既是汉国人,能否带我等一程?”

“若只是带路,举手之劳,还不知兄弟名号?”

刘三郎依然警惕十足。

“不瞒刘兄弟,我等是从辽国逃来的劳役,听汉国圣君赈济天下,便来汉国讨口饭吃。”

原来是奔着赈济粮来的,圣君之名,竟是连辽人都知晓了么?

我大汉圣君,节衣缩食,赈济百姓。

那辽国的王,却连本国劳役的口粮都无法保证。

“既是投奔我汉国,我等自当尽地主之谊。”

招呼了一下众人,刘三郎带着众人前往碰面。

这伙辽人共有七个,却只有三个青壮,其他几个,有两个半大孩子,两个六十多岁的老者。

那跟自己对话之人,便是那两位老者中的一人。

见对方这等组成,刘三郎也放下了警惕,自己这边尽是青壮,人还多出一倍。

这些辽人要真有祸心,他也有信心应对。

“原本还怕汉国赈济有假,看到你等的气色,倒是我多心了,看来汉国,还真出了圣君。”

那为首的老者在打量了一番刘三郎等人后,哈哈一笑。

“圣君难道还能有假?”王二郎有些不满。

刘三郎也是一笑,“我观诸位也是饿了吧,正好我等带了干粮,虽然不多,但匀出一顿给你们还是够的。”

“这如何使得?”为首老者连忙道,“只要兄弟带我等到县城领到粮,老头子我都无以为报了。”

辽国的日子比汉国之前要好上一些。

辽国地处辽西,为半农半牧,牧场却是被辽国上层把持。

他们这些平民百姓,家里也没有什么土地,只能给豪强种地或者放牧。

年景不好,豪强们也不雇牧民了。

恰逢辽国朝廷征发劳役,于边境筑土城以防汉国。

就在前日,劳役的粮食供给居然断了!

没有粮食,又如何有力气干活?

被逼无奈之下,老者只能带着自己村里的人逃役。

正好汉国这边,传出天降圣君,为百姓放出赈济粮的事。

怀着忐忑的心情,从羊肠小道中,越过汉境,却在此地迷了路。

“此处到受降城尚还有十多里,若饿着肚子,休息不好,明日又哪来的力气上路?”

刘三郎像是没有听到般,从自己的背囊中,取出了七个人的分量。

王二郎见状,连忙道:“三郎,都是一个村的,好事岂能让你一个人做了?”

说完,他又招呼众人,“都是苦命人,大伙儿随我各拿出一顿口粮给这些辽国兄弟如何?”

“都依两位哥哥的。”

刘家汉子们也是热心肠,没有一人拒绝。

在他们看来,这些粮食本就是圣君赐下的,他们也当学圣君接济苦难才是。

那老者也没有继续坚持,毕竟大家伙两天都没有吃饭了,饿得前胸贴后背。

接过干粮,也没有水,就这么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。

“莫吃得太急,待会儿噎着。”刘三郎提醒了一句,“诸位辽国兄弟,等到了受降城,何止这点吃的。”

“还什么辽国?以后我等就是汉国人!”

“就是,那辽王只知道压榨百姓,这么多年来,兵役劳役上税,咱们一样不少,那辽国朝廷,又给了咱们啥?”

“现在连做劳役那口吃的都不给,我等还有什么盼头?”

“要说你们汉国王上,还真当得起这圣君之名,我听说,连乌桓都被汉王打得称臣了?”

辽国众人在进食期间,还不忘七嘴八舌地询问。

“何止是称臣?那乌桓王,都被圣君活捉,自愿削去王号!”

“那圣君身边,有两位猛将,皆擒一杆方天画戟,于万军中无人能敌!”

“何至如此,我亲眼看到,这两位将军射术惊人,百步之外,箭无虚发!”

刘家村众人你一嘴我一嘴说着,好似自己亲自参与了那场战役。

“圣君手下,竟有如此猛将?”辽国众人瞬间听得入迷。

“你都说是圣君了,那可是天神下凡,哪能没几个天兵天将助阵?”